一个老煤企的停产转型之路

发布时间:2016-05-24 09:13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北京)浏览:1025
煤企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 煤炭过剩 煤炭停产转型

   

 

   “这么大的一个矿,怎么说关就关了呢!”5月11日,《工人日报》记者在陕煤化集团铜川矿业公司王石凹煤矿采访时,一位已退休的老职工在路过矿区闲置的火车轨道时,不解地说。


   “前些年这里热闹得很,运煤的火车一天都来好几趟。”想起矿区当时热闹的情景,王石凹煤矿党委副书记张宏勋说。


   王石凹煤矿是国家“一五”时期,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1961年11月20日建成投产,年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是当时西北地区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矿井。


   当天,记者在王石凹煤矿看到,保存完好的前苏联专家楼、苏式选煤楼讲述着矿区的历史;整齐排列的餐厅、工人俱乐部、医院展现了曾经的辉煌。然而这颗曾经闪耀在中国煤炭企业中的明珠,因井下煤炭资源接近枯竭,亏损严重,已于去年9月底永久关闭。


   “几十吨混凝土封住井口,矿区内的火车轨道闲置,拉煤的火车不来了,整个矿区很快就清静下来。”张宏勋说。


   矿井关闭了,但职工分流安置目前依然在进行中。此外,职工分流后,剩下的人怎么办,也是王石凹煤矿面临的问题。


   亏损严重,矿井永久性关闭“2012年上半年,我们还盈利6个亿,但是下半年就亏损12个亿。”王石凹煤矿党委书记王鹏对记者说。


   面对煤炭供过于求的严峻形势以及在环保重压下减少煤炭使用量的宏观环境,2014年10月,陕煤化集团出台了涉及关闭王石凹等8个煤矿,加快企业改革的10项措施。


   与此同时,铜川矿业公司也作出了“收缩东区、扩大北区、盘活资产、做强非煤、战略重心向陕北转移”的战略部署。王石凹煤矿自此进入关井倒计时。2015年9月23日,王石凹煤矿永久性关闭。


   “资源枯竭,成本与价格倒挂,继续开采已不经济,这是王石凹矿关井的两大主因。”张宏勋对记者说,“2014年,我们矿煤炭的平均售价还在每吨200元左右,2015年上半年平均售价跌到了每吨174元,5月份甚至跌到了每吨128元,而当时一吨煤的生产成本大概是300元,生产一吨煤亏损近200元。多出煤就意味着多亏损。此外,与陕北的现代化煤矿相比,我们的开采条件已经相当落后了。”
矿井关停后,人往哪里去?


   据悉,截至2015年5月,该矿在职职工2400多人,退休人员却高达3800多人,而退休人员中仅7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000 多人,在矿区生活的职工家属达3.6万余人。


   “矿井关停后,2000多人去哪里找饭吃?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可以说,矿井关停后,我们比生产期间还要忙。”王鹏说,“刚听到王石凹矿要关闭的消息,很多职工都不理解。相对其他矿井而言,我们这绝大多数职工年龄在40岁左右,上有老下有小,负担很重。如果矿井关闭,他们的生活将失去依托。”


   陕煤化集团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今年3月份,陕煤化集团出台了《关于建立富余人员分流安置长效机制的意见》,其中规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渠道包括特殊工种退休、病退、退职、离岗退养、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内部待岗、转岗分流、自谋职业等。


   今年47岁的矿工黄胜利告诉记者,前几年煤炭形势好的时候,职工手里还有点钱,很多人都购置了矿上新盖的楼房。“现在每月有2000元的房贷要还,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钱恨不得掰成两半儿花。”


   “我们这样的人,只会挖煤,又没有别的技术,干别的行业真的是两眼一抹黑,只好接受分流安置。”黄胜利无奈地说。


   自2015年6月开始,根据铜川矿业公司整体工作部署,王石凹矿开始向铜川矿业公司旗下的兄弟单位分流富余员工10批691人,其他退休的有98人,解除劳动合同的有93人,调出9人,借调崔家沟矿20人,自然减员8人。


   “很多人不舍得离开这里,毕竟是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走的时候送行的家属个个泣不成声,不舍得走又不得不走。”张宏勋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矿工仍愿意留在矿里,工资或许不多,但至少能保证社保的延续。


   职工分流后,剩下的人怎么办?


   张宏勋告诉记者,分流一部分职工后,目前王石凹煤矿在册职工有1475人,其中在岗职工有977人,不在岗的有498人。不在岗人员中,享受“40、50”优惠政策的有178人。


   而记者从陕煤化集团出台的《意见》了解到,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富余人员可以办理内退。退养生活费=职工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工龄津贴,并按规定缴纳“三险一金”。对不符合办理特殊工种退休、病退、退职等,又不满足内部退养条件的,暂时不能明确分流安置渠道的富余人员,统一实行内部待岗。待岗生活费=职工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并按规定缴纳“三险一金”。


   由于王石凹矿没有新的资源可以接续,矿井关闭后,只能依靠一些兄弟企业给予的“返补”过活。


   剩下的待岗人员怎么办?矿厂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这成了摆在王鹏和张宏勋面前的现实难题。


   “相对来说,矿工技能单一,走上社会,就业压力较大。我们想做的,就是给这些‘煤亮子’找一口饭吃。自2015年下半年,我们就奔赴内蒙古、陕北榆林府谷、咸阳彬长地区寻找有用工意向的煤矿单位,但因很多单位不愿承担职工的养老保险,这条路很难走下去。”王鹏说。


   此后,王鹏开始转变思路,让矿工“走出去”承包工程,多方位寻找出路。2015年9月,第一批远赴千里之外的府谷新元洁能电厂承接皮带运输的62名职工走进了从未进入的领域——电厂。
 
   “我们以前的眼光只局限于煤矿,总感觉只有煤矿才有我们的工作,其实电厂的皮带运输与煤矿井下的皮带运输大同小异。”王石凹煤矿新元洁能承运部负责人谢英伟介绍说。


   与此同时,该矿还通过开展专题技能培训、转岗培训,举办专场招聘会等方式,争取早日让富余职工端上“新饭碗”。


   王石凹煤矿也在谋求转型发展。“我们结合矿井自身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优势,拟将文化旅游业作为公司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打造工业遗址公园。”张宏勋说。


   据介绍,今年3月,铜川市政府已将煤炭工业遗址公园项目列为市政府“十三五”规划的一部分。目前,该项目已论证完成,进入到PPP项目的立项申报阶段。

 

 

 

 

 

注:部分数据来源互联网,仅供参考
资质声明